近年来,来宾市纪委监委立足“监督保障执行、促进完善发展”职能定位,以来宾市下六甲灌区工程为抓手,打造监督标杆,构建起贯穿项目全周期、覆盖建设各环节的监督体系,推动工程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,探索出一条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重大项目监督路径,为区域重大战略落地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。
广西来宾市下六甲灌区工程作为国务院部署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,承载着改善30.2万亩耕地灌溉、保障90余万人饮水安全的民生重托,更肩负着破解桂中旱片缺水难题、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使命。
来宾市纪委监委成立重大项目监督工作专班,由主要领导牵头,将下六甲灌区工程与三江口新区开发建设等4个重大项目纳入重点监督清单,实行“清单式”管理、“项目化”推进。
针对重大工程涉及部门多、环节杂、协调难的特点,来宾市建立“室组地局”“室组地企”联动监督机制,整合纪检监察室的统筹协调能力、派驻机构的近距离监督优势、乡镇纪委的基层触角作用与项目企业纪检力量的内部监督资源,实现监督资源高效配置与优势互补。驻市水利局纪检监察组深化“室组地”联动模式,联合象州县纪委监委、沿线乡镇纪委组建驻点监督小组,在百丈二引水枢纽、江头隧洞等关键节点设立监督联络点,将监督力量下沉一线,实现“一线发现问题、一线协调解决、一线督促整改”。同时,建立与发改、财政、自然资源、水利等职能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,每月召开监督协调会,项目进度、审批流程、资金使用等关键信息,打通“信息壁垒”,形成“纪检监督+行业监管”的双重保障网,确保项目建设各环节始终处于监督视野之中。
来宾市将项目设计、概(预)算、招标投标、施工、设计变更、验收、资金拨付等7个重点环节作为监督工作重点,采取“四不两直”检查、专项督查、驻点监督等多种方式开展监督,确保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。在招投标环节,积极推动来宾市深化公共资源交易“一分三统”改革与远程异地评标模式,从制度上压缩暗箱操作空间,确保招投标过程公开透明。在工程进度和资金拨付环节,监督人员通过列席会议、查阅台账、实地核查、走访企业等方式,对合同履约已对12多亿元工程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,确保资金专款专用、精准直达施工一线,杜绝发生截留挪用、虚报冒领等问题,为项目建设提供稳定资金保障。
来宾市狠抓案件查办,深化以案促改促治形成有力震慑,以制度建设巩固成效,推动形成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长效机制。在资金管理方面,来宾市纪委监委协助财政部门建立“资金拨付—使用—验收”全流程溯源系统,每笔资金的流向、用途均可实时查询、精准核验,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;在质量监管方面,推动水利部门建立“施工单位自检、监理单位巡检、主管部门抽检”三级质量管控体系,对江头隧洞等关键工程实行“每日巡查、每周通报”制度,发现质量问题立即督促整改,坚决杜绝“豆腐渣工程”。通过完善制度,构建起“前期预防、中期管控、后期治理”的全周期监督体系,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保障。
来宾市通过精准监督,推动下六甲灌区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,让工程成为推动发展的“动力源”,建成了惠及民生的“幸福渠”。在监督推动下,各有关单位协同发力、攻坚克难,破解了一系列制约工期推进的难题,项目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工程建设过程中,来宾市纪委监委始终聚焦民生关切,将群众需求作为监督出发点,提前化解各类民生隐患。驻市水利局纪检监察组在专项监督中,督促建设单位搭建临时供水管道,保障3000余亩农田灌溉不受影响;全程监督确保临时租地及永久用地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,惠及群众2万余户。工程全部建成后,预计实现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0.2万亩,改善灌溉面积9.0万亩,年增产粮食16万吨、糖料蔗50万吨,年新增灌溉效益约为5.1亿元,让群众在工程建设中切实感受到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实惠。